原生家庭的痛,她依靠學佛 “治癒”了

admin3
admin3
编辑
36
文章
0
粉丝
學佛分享评论73阅读模式

她用佛教教義,拔出父母離異的“刺”
    有一個小孩,喜歡獨自玩,可以一個人玩沙包,踢毽子,跳房子,編花繩,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。陽光明媚、碧空如洗的日子,她看到別人偷摘自家果園裏的橘子,也只敢伸出半只腦袋張望,心想:他怎麼還不快點走?卻從不敢呵斥一聲,嚇退來人。
    有一位女士,喜歡跟朋友相聚,組織戶外活動,徒步、爬山,臉上常常洋溢著八顆牙齒的笑容。她還喜歡沉浸在書本的世界裏,讓文字引領思維,探索未知的領域。一縷陽光,透過窗戶,跳躍在手中。

原生家庭的痛,她依靠學佛 “治癒”了-图片1

兩個場景說的其實是同一人,她就是阿芙。
    從小時候的怯懦,到成人後的樂觀,阿芙經歷了太多太多的變故,難以道盡其中的辛酸與曲折。
    成人的世界裏,有各種不容易;小孩的世界裏,也充滿太多的不安定。
    從九歲那年,阿芙跟著爺爺奶奶生活。爸爸媽媽在很多次的爭吵與打架中,最終分道揚鑣。阿芙真的很害怕他們打架,哭聲、摔東西聲混成一片,心中的惶恐和不安也排山倒海般迎面而來。
    至今,阿芙還記得二十多年前的那個離別場景:媽媽去學校看阿芙,問她零花錢夠不夠用,硬塞給她十塊錢,告訴她好好照顧自己,說自己要去外地工作。阿芙繼續回教室上課,放學後,家裏再沒找到那個熟悉的身影。父親被情所傷,遠走他鄉,把阿芙直接丟給了爺爺奶奶,好幾年才回家探親一次。

原生家庭的痛,她依靠學佛 “治癒”了-图片2

很多個夜晚,阿芙夢見自己從很高的地方掉落,好像沒有底,一蹬腳,醒了。窗外,是無邊的黑暗……
    人生太苦,自小已嘗。佛教教義裏講,人生八苦交加。童年時,父愛與母愛的缺失,已讓阿芙體會到愛別離苦。原生家庭的不完整,給阿芙留下了不自信、缺乏安全感的陰影,也不能恰當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,遇到困難通常選擇繞道而行。
    就讀大學時,阿芙身上的不自信和不會表達已初露端倪。阿芙成了朋友口中的“刀子嘴豆腐心”。步入社會,這更讓阿芙更是多次碰壁。
直到多年後學佛修行,阿芙才衝破“柵欄”。

原生家庭的痛,她依靠學佛 “治癒”了-图片3
    佛法因果,世界的一切萬事萬物都不離因果二字。父母和兒女的關係是親近或疏遠,是和睦或爭執,都有不同的因緣關係。人身難得,父母能給自己一個圓滿的身體,沒有盲聾喑啞,沒有六根缺失就已經是人生一大幸事了。看問題凡是看好的一面,心存感恩,也就放下了諸多煩惱。無明煩惱就是從無始無盡的業力而來的呀,若還繼續思維惡念,身體造作惡業, 語出惡言,豈不是繼續創造無止無休的黑業?將來還得償還果報。要想未來是一片美好,當下就要種善因。
    阿芙從因果入手,慢慢跟自己的心達成和解,也原諒了父母早年的漠不關心。

再回首那些往事,阿芙也能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思考,一個女人飽受家庭暴力,確實有追求幸福的權利;一個男人,在丟盡自尊和麵子後,遠走他鄉也情有可原。所幸的是,父母雖各自一方,但勝在安康。放下過去,是自我成長的必經之路;學會原諒,是自我完善的必要方式。

原生家庭的痛,她依靠學佛 “治癒”了-图片4
   工作之餘,阿芙跟媽媽講講心曆路程,因果故事,跟爸爸話話家常,談談放生,不知不覺中,血濃於水的親情在升溫。適時恰當的溝通,確實非常重要。
   佛教宣導慈悲為懷,棄惡揚善,做自利利他之正業事為行善,十善業也廣為流傳。其中,“不惡口而說柔和語”就讓阿芙慚愧不已。

在自我反省中,阿芙知道自己為人處世存在太多欠缺。所謂的“刀子嘴豆腐心”是一種強烈的我執我見,站在自我的角度,用批評且帶情緒的語言說話,貌似又回到了父母吵架時的場面,那句句利言直指“要害”啊!
    阿芙恭聞了南無本初報身佛的法音,懂得“不具慈悲親和是可恥佛教徒”。眾生在無始劫來互為父母親人,應該用四無量心,乃至菩提心對待眾生,施與祥和之力、親和之氣,讓有緣人受到修行人的溫暖,吉祥安樂。任何時候,帶給眾生的都是美好的,何愁沒有好人緣?
     心念轉了,行為自然跟著改變。佛教教義真是博大精深,含義甚深。用聖教量來約束自我,指導生活,開啟智慧人生。阿芙正在此行路上……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文/南風知我意

 
  • 本文由 admin3 发表于2025年5月27日 12:33:2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hzxfy.org/5103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